《中国经济周刊》
宋志平:国际产能合作是共赢,绝非输出落后产能
5月15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建材集团(下称“中国建材”)旗下凯盛科技与哈萨克斯坦奥尔达玻璃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日熔化600吨浮法玻璃项目合同签字仪式。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再结一枚硕果。
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材先行。作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国建材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快推进建材装备“走出去”的步伐,打造建材行业“走出去”的国家新名片。
5月14日,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的水泥、玻璃等生产线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使中国建材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收益。
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军
5月15日,凯盛科技与奥尔达玻璃公司的签约仪式上,哈萨克斯坦国家控股管理巴依贴瑞克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多萨耶夫讲道,哈萨克斯坦经济持续增长,对住宅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年就有1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任务,对玻璃、深加工玻璃及其他建材的需求量都很大,基金会非常希望与中国建材开展多方面的长期合作。
事实上,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巨大。
“‘一带一路’建设给建筑材料公司带来了重大机遇。对中国建材来说,机遇主要在产能合作和成套装备的供应上。我们主要提供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也就是‘交钥匙工程’,哈萨克斯坦项目就是一例。”宋志平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建材已在75个国家承接了312条大型水泥成套装备生产线,占全球新建水泥生产线的65%;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包或设计了近60条玻璃生产线。
宋志平表示,中国的建筑材料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中高端;二是性价比高。“同样的装备、同样的质量,我们比其他跨国公司要便宜20%~30%,就很有竞争力。中国建材把‘一带一路’作为下一步‘走出去’的核心发展区。”
除了成套装备“走出去”,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沿线也开始做投资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建材境外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包括在坦桑尼亚、蒙古国投资水泥,在南非、埃及投资建设玻璃纤维生产线,在泰国投资光伏电站及模组生产线等。这些投资项目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建材保障。
管理服务也是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当地管理着50条大型水泥生产线。”宋志平表示,这些年中国建材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做了调整和尝试,积累了多国经营的经验,进行了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管理服务、零配件供应等探索,效果非常好。下一步要突出这一做法,要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综合服务,真正从过去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时代。
产能合作绝非输出落后产能
国际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而中国企业的使命是以先进技术和优势产能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建材行业为例,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中高端,在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电子玻璃、光伏玻璃、石膏板、玻璃纤维、碳纤维、新型房屋等领域开发了一大批世界一流技术。
“曾经有一些误解,将‘产能合作’理解为‘转移产能’。实际上,像水泥、钢铁,这些大型生产线是转移不了的,一条大的生产线拆一拆拿出去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合算。”宋志平告诉记者,中国建材“走出去”的都是中高端或高端的产能,没有低端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落后的产能,更不存在把二手设备搬出去。“我们在海外做的312条水泥线、60条玻璃线,没有一条是所谓二手线搬出去的,全部是新建的。新建才能确保质量,才能有效率和效益。中高端的产品、装备、技术‘走出去’,我们才能够站得住脚。”
“拿水泥来讲,现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日产5000吨左右的生产线,也有两三千吨的,但是中国在‘一带一路’绝大部分建设的是5000吨的生产线,也建设了万吨生产线。万吨生产线即使在发达国家,美国、欧洲,都没有一两条,中国也只有几条,但是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上,做了十几条。”宋志平说。
合作共赢,融入当地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搞产能合作、投资建厂,合作共赢、融入当地是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志平告诉记者,中国建材“走出去”过程中恪守三条原则:
一是为当地发展做贡献,而不是简单地扩张。将中国多年来走城市化、工业化之路的经验,建材装备的技术与管理,与当地分享。
二是要和当地企业合作,利益共享。比如,中国建材在土耳其EPC项目中,把厂房建设分包给当地企业,同时一些关键部件进行全球采购,最终建成土耳其最好的一条水泥生产线,还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奖励。
三是和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热心公益事业。比如,中国建材在赞比亚投资的建材工业园,尚未建设完成,就先投资15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建设了现代化的学校和医院。再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公司每年都要捐助,当地居民非常欢迎,巴新总理也非常支持。“我们小小的建材店开业,总理都要来剪彩,还要发表演讲。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走出去’其实是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宋志平说。
同时,“走出去”即使对于跨国公司也不是简单竞争的关系。宋志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建材在“走出去”过程中,选择与一些跨国公司合作,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比如与法国施耐德一起开发非洲市场,与日本三菱公司一起开发南亚市场。
“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人‘吃独食’,我们一方面要跟当地的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跟其他跨国公司合作联合开发。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这一模式,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宋志平说。